1)403 TOP2永远是TOP2(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奖答辩要求每位入选的学生必须邀请导师过来,博士、硕士加起来一共近三十人入选,因此不缺评审老师。

  当然肯定是有重复的,比如魏兴思就有三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入选。

  另外,一些大课题组可能有六七个人入选,大老板亲自过来,或者只派一个小老板过来。

  事实上,每年有能力获得国奖的课题组也就十几个,导师是副教授、讲师的课题组基本没戏。

  倒不是瞧不起讲师、副教授,而是客观上他们和普通教授的科研资源差距非常大,和“青千”、“杰青”、“长江”就更没法比了。

  科研领域,不烧钱,没经费,基本上很难有成果产出。

  比如材料系能发AM、NC级别期刊的课题组,导师全部都是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题组想发一篇普通一区都够呛。

  在国内,想好好走科研这条路,常规的做法就是博士毕业或者本科毕业,先出国搞几篇好文章,能拿一篇CNS或者《自然》大子刊最好,然后回国拿个“帽子”,自己独立起来成立一个课题组,慢慢的发展,至少在起步阶段,一百万以上的启动资金还是能拿到的。

  而如果一直待在国内的话,就算混上了讲师、副教授,普通青椒学者的启动资金可能也就十万,小几十万,然后申请一个四年八十万的面上项目都费劲,可能只能申请一些省级的项目,一二十万的那种,真的会非常的艰难。

  除非博士期间的老板非常NB,是顶尖“长江”或院士级别的,不愁经费的那种,可以挂靠在大老板手下蹭经费用。

  不过,这样的话,自己身上也会被打上大老板的印记,很难独立,只能等大老板退居二线才有机会上位。

  这一等可能就是十几年……

  当然,这是对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的,如果自己非常的强,有实力发CNS或者《自然》大子刊,那完全可以翅膀硬了就自立门户。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和原先大老板结仇,那就看原先大老板够不够豁达了,反正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嘛。

  在科研圈,有成绩怎么都好说,就算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受到限制,也可以跑出国去混嘛。

  许秋、陈婉清、吴菲菲他们坐下的位置比较靠近402房间的门,可以看到对门401的动向。

  临近十二点,负责答辩评审的老师们陆陆续续的过来了,有一些熟面孔:魏兴思夹着一个公文包,周数学捧着一个内部带有点点红色的玻璃保温杯。

  其他的老师许秋虽然不那么熟,但基本也都上过他们的课,能叫得出对方的名字,比如辅导员鲍伟的大老板杨振华、穆雪的导师穆正川、孙一凡的导师万有声。

  本科时的辅导员于强没有过来,毕竟于强是副教授,手下的学生进不了国奖答辩也非常的正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