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 首先排除一个正确答案(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搞定了《焦耳》的模板后,许秋开始撰写文章。

  这篇约稿文章说是综述,但严格来讲,格式是“Perspective”,直译过来就是“观点”,侧重于提出观点,进行前景展望。

  和之前许秋写的那篇非富勒烯“Review”文章有所不同,“Review”直译过来是“综述、评论”,侧重于总结前人做的工作,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和提炼。

  也确实,现阶段一篇“观点”比一篇“综述、评论”更有意义。

  因为现在是处于ITIC类型非富勒烯细分领域的萌芽阶段,科研成果并不多,需要一个先行者站出来给同行们进行指引前方的道路,而非简单的总结过去的工作。

  这个先行者自然就是许秋,而且他也当之无愧。

  在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没有人比许秋更懂ITIC了,他就是真的懂王。

  当然,在实际撰写的时候,“观点”和“综述、评论”两种格式综述的内容,其实有很大的重叠部分。

  比如“观点”文章,肯定也是要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总结,不然总不能不讲过去的工作,干巴巴的只讲展望吧,那明显也不合适,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

  因此,许秋打算还是按照之前写“综述、评论”综述的思路写“观点”文章,先进行总结,后展望一波。

  到时候把展望的内容写丰富一些就是了,给同行们好好指一指路。

  一方面,总结的部分,许秋打算按照并列的形式撰写。

  首先是ITIC的起源,也就是如何从学姐的IDT-ICIN分子发展成为ITIC。

  这就需要描绘一下心路历程了,但许秋并没有对应的心路历程,于是打算现编一个。

  其实,做科研很多时候是没有理由的,就是突然想到了某个想法,然后去试了试,结果试成功了,一篇文章到手。

  科研这东西,不论是材料性能的改变、还是某项物理、化学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主观的想法并不重要。

  但谁让人们就是愿意听故事呢,哪怕是“马后炮”,也还是得编一个。

  之后的几项内容分别是:

  对ITIC这类ADA非富勒烯分子的D单元进行改进,包括改变D单元共轭长度的FNIC,改变D单元侧链的IDIC等,主要是许秋和邬胜男的工作;

  对A单元的改进,包括IT-4F、IT-DM等,主要是许秋的工作;

  分子结构从ADA到AπDπA,包括IEICO体系,主要是陈婉清的工作;

  宽带隙、中等带隙给体材料的合成,从FTAZ到H22再到H43,从PBDB-T到J1再到J2,主要是韩嘉莹的工作;

  三元共混体系,主要是莫文琳的工作。

  全小分子体系,主要是龚远江的工作。

  此外,还有其他课题组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