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梅疮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歌】杨梅疮生有二般,精化气化是其源,精化淫欲气传染,气宜发汗精下痊。

  【注】此证一名广疮,因其毒出自岭南;一名时疮,以时气乖变,邪气凑袭之故;一名棉花疮,因其缠绵不已也;一名翻花杨梅,因窠粒破烂,肉反突于外,如黄蜡色;一名天泡疮,因其夹湿而生白疱也。有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针,名杨梅痘;有形如风疹作痒,名杨梅疹;先起红晕,后发斑点者,名杨梅斑;色红作痒,其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因食秽毒之物,入大肠而发,名杨梅圈。其名形虽异,总不出气化、精化二因。但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气化者,或遇生此疮之人,鼻闻其气,或误食不洁之物,或登圊受梅毒不洁之气,脾、肺受毒,故先从上部见之,皮肤作痒,筋骨微疼,其形小而且干也。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精泄时,毒气乘肝、肾之虚而入于里,此为欲染,先从下部见之,筋骨多痛,或小水涩淋,疮形大而且坚。气化者毒在表,未经入里,稍有萌动,宜急服透骨搜风散;元气实者,杨梅一剂散汗之。精化者毒在里,深伏骨髓,未透肌肤,宜服九龙丹,通利大、小二便,以泻骨中之毒,甚者二服,降下毒物,以土深压之。行泻之后,体实者,升麻解毒汤;体虚者,归灵内托散,服至筋骨不疼,疮色淡白,内毒已解,再用金蟾脱壳酒一料扫余毒,以绝其源。

  如梅毒初发,服表药时,恐上攻头面,宜豫服护面散;或疮势已发于面,愈后斑痕不退,宜翠云散点之,以灭痕迹。若梅疮溃烂时,脓秽浸淫成片而痛者,以鹅黄散

  撒之。又翻花杨梅,亦以本方加雄黄末,香油调敷之。

  外有护从丸,于发疮时,令侍从人服之,可免传染。梅疮初起,头不痛,筋骨不疼,小水通利,疮形碎小色鲜,头面稀少,口角无疮,胸背稠密,谷道清楚者为顺;若先发下疳,次生便毒、鱼口,便觉筋骨疼痛,而梅疮随发,色紫坚硬,手足多生,形如汤泼起疱者为险。总之始终调治得法,轻者半年,重者一载,始得全愈。若患者不遵正法医治,欲求速效,强服轻粉、水银、白粉霜劫药等类,妄用熏、擦、哈、吸等法,以致毒含藏骨髓,复为倒发结毒,轻则累及妻子,甚则腐烂损形,不可不慎。

  方剂:透骨搜风散'组成:透骨草(白花者,阴干)生脂麻羌活独活小黑豆紫葡萄槐子白糖六安茶核桃肉(各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红枣肉三枚,水三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热服,盖被出汗,避风。

  【方歌】透骨搜风散梅毒,筋骨微疼痒皮肤,脂麻羌独豆葡萄,槐子糖茶核桃肉。

  又方:杨梅一剂散

  组成:麻黄(蜜炙,一两)威灵仙(八钱)

  大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