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三十六章 公公救国,不是笑话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握着修史权力的士大夫们,真正是一笔定春秋,一笔改春秋了。

  他们可以容忍权阉出现,可以容忍朝堂一时被大太监们掌握,但绝不允许永乐年间的情况再次出现。

  在他们看来,权阉再狠,做事的终归是外朝,内廷也永远无法取代外朝成为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所以,他们可以接受自己谄媚权阉。

  有明一代的名臣,尤其是内阁首辅们,无一不和内廷关系紧密。但没有一个首辅愿意在他的任上开放海禁,让内廷再次下西洋的。

  这件事在他们眼里,是动摇朝廷根本的事。

  良臣相信王永寿没有骗他,刘吉祥的确不可能找外人来做海贸,一来他做不了,二来外人也不足信。

  他能信的只能是宫里头的——和他一样的太监。

  这听着是一个笑话,实际却是事实。

  海贸于当下明朝,实际就是等若改革的大事。

  明朝走到今天,商业已经极度繁荣,但阶级固化也极其严重。平民也好,贫民也好,不管哪种出身,只要走了科举道路入了仕途,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士绅阶级中的一员,屁股再也不可能坐回自己的本来出身。

  读书,为的只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而矣。

  太监们却不同,他们无法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本能的就对士大夫产生敌视,手握权力时,便会改革,以求突破现有的局面,使得宦官能够和士大夫们一样,成为帝国堂堂正正的一员!

  公公们因为出身原因,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削弱士绅权力,将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向平民一边进行倾斜。

  最早进行改革的就是刘瑾,他的改革十分庞大,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政策编成了一本书,名唤《见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的有30款,兵部的有18款,工部的有13款,内容都是针对天下的弊端。

  不但如此,刘瑾还恢复了洪武时代那种严厉治贪的刑法,不过与洪武时代不同的是对于贪腐的官员不再是以体刑的方式来处罚,而是代之以经济手段来处罚。

  针对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多的情况,刘瑾限制南方人的录取比例,增加中西部举子的录取比例;刘瑾还命令寡妇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将强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帝国的官员开始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联系。

  刘瑾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将隐瞒的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他还从内廷和户部、兵部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的资金。

  总之,刘谨的变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符合明朝实际国情的,其中很多政策后来都被张居正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