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四章 八国讨奴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鲜方面无条件提供大明皇帝亲军征奴军饷、粮草、夫役。

  第二,朝鲜方面必须全力参与征奴战事,其国兵马指挥权由明军统一负责。

  第三,朝鲜方面必须开放汉城以东国土,使明、日、安南、西洋各国能够自由通商。

  第四,朝鲜方面必须按原有官制提拔朝鲜北部协安区官吏,并正式承认协安区所属各部队为朝鲜王朝合法之军队。

  正式协议是由朝鲜领政李元翼签订,此人可不是大北派出身,而是朝鲜南人出身。

  这也是光海的用人之术,他虽是大北派全力支持上位,可在肃清了支持永昌的小北派之后,光海却将领政之位交给了南人出身的李元翼。

  目的显然是制衡大北派。

  李元翼对大明却是有感情的,因为日军侵朝时对其家乡祸害最厉,因而若非大明,其家乡何能光复。

  又闻大明遣亲军跨海征日,今已消灭日本幕府政权,这便如替朝鲜,也是替李元翼出了一口恶气。

  感激之下,又是剿灭朝鲜世仇女真,议政大人岂会不应!

  但是在军队指挥权移交这一块,朝鲜方面负责谈判的都元帅府左参赞姜弘立和兵曹判书李恒书却是始终不肯签订落实。

  二人称大明皇帝已有旨意令朝鲜出兵助战,朝方业已准备由姜弘立率兵13000出征,故朝鲜军队的指挥权当由朝鲜将帅负责,不当由明军指挥。

  “壬辰倭乱,贵国怎么不说自己负责!”

  代表魏公公和朝鲜军队方面谈判的菊机关负责人葛三郎当场拍桌。

  姜弘立据理力争。

  “我皇军已至,事端若开,由贵国全权负责!”

  葛三郎公然威胁,此时15000名从萨摩藩启程搭乘联合舰队战船跨越对马海峡的皇帝亲军将士离汉城不远了。

  沿途朝鲜地方因未接到都城谕令不敢抗拒。

  此后,朝鲜官民陆续发现又有大量明军到来,只不过这些明军看起来和二十年前的日军差不多。

  奉魏公公军令,驻日第一军将约三万名日军俘虏分批次押解过海,这些日军俘虏将被编成皇协军若干旅团参与征奴战事。

  在了解到原是大明军队讨日大胜借道朝鲜回师国内后,朝鲜百姓人人喜极,奔走相告。

  民间,对大明至诚之心,不溢言表。

  官方,喜忧参半。

  “尔国都城,我皇军只需百十勇士便可破之!”

  早前赴汉城组建皇帝亲军联络司的魏学文更是放话恐吓。

  军队指挥权的争执很快就传到了光海那里,光海哀叹:“七十里、百里,犹可以为政于天下,况我国三千里乎!何以则能秣马燕云,洗今日之耻也?”

  次日,传光海谕令,命都元帅议政府和兵曹不必和明朝争执,一切顺从。

  至此,尘埃落定,朝鲜无条件加入讨奴联军,并承担讨奴联军军费粮草供给。

  截至一月,参与讨奴联军的各国计有大明、新日本国、朝鲜、琉球(良臣县)、安南(粮商募兵158人),西班牙(海商私兵87人),葡萄牙(特区合作海商169人)、荷兰(传教士组织35人),号八国联军。

  与朝鲜议政府方面的具体由葛三郎负责,与朝鲜军队的具体由魏学文负责。

  曾因对日作战失利而被连降三级的魏学文一夜间成了朝鲜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权威隐于光海之上。

  但是,光海朝廷对明朝的无条件让步却让朝鲜部分官员表示极度不满,代表人物有西人党的金瑬、李贵。

  而金、李之流则与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李倧来往过密。

  由此引发了日后的汉城政变。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