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四章 孝子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没有朝鲜的“中央军”存在,都护府及下设各郡县的朝鲜军队都是轮流服役的地方青壮,也就是相当于民兵存在的“预备役”。或者说相当于大明境内的弓捕、巡检。

  经“动员”后,镜城都护府能够征发的兵力应该在八千到一万三之间,但定期轮值的,也就是正常“上班”的不会超过三千人。

  武器装备上面,也是惨不忍睹。

  基本上镜城境内的朝鲜兵使用的都是长矛之类的冷兵器,鸟铳之类的火器是根本没有的。

  不是说朝鲜没有火器部队,他们有,也很多,朝鲜人将火铳手叫“善手”,是朝鲜军队的主力,也是精锐,人数大约有三万左右。但这些“善手”归禁卫营下属的鸟枪厅统领,主要驻扎在汉城。南方各道也有一部分精锐的善手,是用来防备日本的。

  壬辰战争可是吓坏了朝鲜,十多年来,朝鲜的军备几乎都是向南方倾斜的。于北方,只有平安道有少量“中央军”驻扎。

  事实上,直到萨尔浒之战,后金正式崛起,并成为朝鲜的大敌后,朝鲜才将军备从南方往北方倾斜。

  这会,平安道和咸镜都护府的朝鲜军队真是少得可怜,难怪魏公公会搓手兴奋了。

  他这人,惯会捏软柿子。

  另外,朝鲜的官制和大明差不多,都是文人治军,但却额外搞了个兵将分离制度,即无定将,无定卒,士兵都是轮流服役。中国的宋朝也是搞兵将分离制度,后果自是不须多说了。

  弄清楚了对面虚实,魏公公那可真是胸有成竹,第一个坐船过江。

  一同过江的除了公公的提督海事太监卤薄仪仗外,还有两千官兵。分为马队300人,步队1700人。另有从义州过来的锦衣卫十数人,带队的是田刚手下的一名小旗,名齐英。

  公公的卤薄仪仗颇多,光是旗帜就多达三十多面,但这一回,公公只要打一面长幡,即“钦命提督皇帝亲军太监”一面。

  渡江之后,公公命人将布告送到最近的朝鲜钟宁郡,同时下令禁止皇军官兵骚扰朝鲜百姓。

  “朝藩百姓,也是我天子之民。我皇军既为天子亲军,便当严明军纪,不扰百姓,如此方能使朝藩百姓知我天子之仁,晓我皇军之义…”

  在诸将约束下,皇军官兵自是谨遵魏公公令,浩荡行军,沿途鸡犬不抓,十足天兵。

  …………

  在朝鲜,识不得汉字的那是肯定当不了官的,官员所着官服也俱是仿大明。外邦若不知缘故者冒然进入朝鲜,便只当自己已入大明。

  钟城郡守朴正泰是从四品的官,这个从四品官放在大明,若有科道资历,是可以外放做巡抚的。若是京官,也是可以上朝议事的。但在朝鲜,这个从四品却是不入流的官。

  概因朝鲜国仿明朝官制也分九品十八级,但正三品以下的官叫堂下官,正三品以上才叫堂上官。

  这个正三品堂上、堂下便是朝鲜官员的分水岭,其下为不入流,其上才入流。而七品以下更是连流都不算,只能叫参下官,地位十分低。明朝七品可为县令,朝鲜却是从五品才能做县令,七品最多做个县教授,等同于吏的存在。

  最先收到乡民来报,说有大明天兵入境的是朴正泰治下的南阳县令柳显忠。柳显忠乃是朝鲜已故领议政大臣柳成龙的族内侄孙,曾在李舜臣水军中做过文书,后得家族帮衬,得以就任南阳县令。

  接报明军入境后,柳显忠就觉不对劲,天朝怎会无端派兵入朝,此于礼节不符,因而拒绝派人欢迎,又令关闭城门,征召乡民守城,并派人查探,又快马往郡里报讯,请求郡守立即发郡兵前来抵御,以免南阳沦陷。

  钟城郡守朴正泰却大怒,于左右斥那柳显忠道:“南阳胡闹!中国者,父母也,朝鲜与日本皆子也,然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今父母驾到,孝子岂能闭门不迎!”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