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算的普及。

  算筹和算盘,这是两种不同的辅助计算的工具。

  在明朝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珠算开始普及。因为算起来更方便、快捷啊!

  但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数学全部是建立在算筹的基础上,没人会算筹,那些数学经典著作怎么看得懂?

  这相当于是把数学换了一个体系,而偏偏研究没有跟上来,数学的发展不停滞才怪。

  张昭现在所处的就是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他在《真理报》的头版大声疾呼,要重视数学的发展,要在珠算的基础上,把数学的体系重新建立起来。

  其实,新军营初级学堂里的数学,全部都是用的横写的算式。这不算张昭原创。元代时就有。

  而他推出的数学体系就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这也是后世通行的数学体系。

  在后世,一道数学题,不管是什么语言去表述题干,可以写的千奇百怪,但最后写出来的数学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样的。

  阿拉伯数字,再加各种数学符号。

  …

  …

  张昭的目光为何会突然转到数学上去。这并非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决定。

  而是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极大漏洞。

  理学家,特别是其开创性的人物亚圣朱熹,他们认为数学是神秘的,是不可认知的。

  朱熹研究数学,研究是易经八卦,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这能有屁用啊。网上竟然还有人吹他有贡献。

  把好好的一门科学,搞得完全神秘化。这叫什么贡献?他是证明过什么定理,还是提出过什么猜想?或者,推广过什么数学理论?完全没有。

  朱熹于数学是没有丝毫贡献的。而他把数学研究成这个鬼样子,估计搞个鸡兔同笼的小学题他都算不来。更别提圆周率,开平方,方程组这些复杂的数学知识。

  朱学渣说:不是我水平菜,而是这东西本来就不重要。理、气(象)、数。象也者,尽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有是理,便有是气。有是气,便有是数,物物皆然。

  所以,结论是“理”是第一位的。

  牛逼不牛逼?

  然后,他的门徒们都信了。

  其实我们学过数学都知道,小学数学和初中代数,只能解决一些日常的小问题,算个账什么的。或者解决工艺上的一些问题。但很难让人感到震撼。

  但是,数学到大学之后呢?就可以看到其应用。比如:统计学、概率学。

  张昭就是要把数学竖起来,然后往总结经济规律、治国方略上去推论,至少画个图表,比“之乎者也”有说服力吧?

  这是他找人和河东派论述的底气所在。你别跟他讨论哲学。程朱理学发展到现在,其哲学体系基本是完整的。就是传说中的逻辑自洽。就讨论实务。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鬼才和你玩思辨?将来阳明先生会和你们说道这些东西。

  …

  …

  张昭这几天在家里也不是光陷在娇妻美妾俏丫鬟们的温柔乡中,事情也是做了一点的。

  小雪飘洒在庭院里,房间中温暖如春。陈夕凤很认真的跟着张昭学识字。在书桌前,一笔笔的写“简体字”。

  以陈夕凤现在的地位,她并不需要学习完整的繁体字。繁体字的笔画数太多,学起来也困难。她只需要认识繁体字,学会写简体字就足够。

  其实,现在大明就有“简体字”。只是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俗体字”。

  这起源于南北朝,隋唐时就简体字的个数就变得多。方便日常的记载啊。

  四个丫鬟陪着旁边,俱是崇拜的看着张昭。任谁拿自己的文章做教材、讲解知识,学生都会崇拜啊。

  时间缓缓的流逝。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