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八十九章 生米已煮成熟饭(求订阅!)_水浒逐鹿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问题,不用枢密院过问,由臣本人亲自掌控,以保证北伐所需一切费用能及时到位。”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三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组织形式和权力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也各有演变。

  尚书省产生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

  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三省在唐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简单来说,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皆称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时又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

  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

  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

  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高官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

  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其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元丰五年,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

  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

  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

  而现在,总领三省的便是王黼。

  在得到赵佶的同意后,王黼马上开展工作——他迅速向全国各路府州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免夫钱的征集,并派督查官员下去,对各路府州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该考核与官员的政绩和升迁直接挂钩。

  不久,六千二百万贯钱,便陆续转入到经抚房。

  对于王黼独专经抚房,兵部员外郎李熙靖提出过疑问,他对王黼说:“应奉之职,非宰相所当预。尚书、枢密皆有兵房,足以治疆事,经抚何为者哉?”

  王黼听后很不高兴,李熙靖因此四年没有得到过提拔。

  蔡京对王黼成立经抚房也很不满——蔡京虽然已经致仕,但他对朝廷大事还密切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