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7 韦公爷的升官神话】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来一百多年就有一次。

  抗战时的花园口决堤,影响巨大,而花园口决堤处距离后世的黄河河岸有三百多米远。

  对于古人而言,一次黄河改道,就会让经营几十年的黄河大堤全部废弃,短时间还修不出新的。

  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前,江苏地区是不会关心黄河。

  黄河改道跑到江苏自然是一片泽国。

  同样,黄河夺淮入海时,山东也不会继续修黄河大堤,然后黄河跑回了山东。

  不是下游不修河堤,而是下游修了几十年黄河大堤,然后黄河没了,已经修好的河堤能离黄河几百公里远。

  黄河的问题,主要在中下游。

  到了后世,国家富了,再讲治理黄河,就很简单了。

  都知道黄河沙多,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过去一直说年均流失16亿吨泥沙。

  推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近年入黄泥沙已下降到年均3亿吨的水平。

  再结合后世的大规模城市化,政策引导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进城落户,让黄土高原减少人类生产干扰,入黄泥沙还有可能大幅下降。

  其实完全不缺黄土高原上生产的那点粮食和养的那些牛羊的。

  下游悬河问题,韦宝大概记得过去数据是黃河年入海400多亿吨水,同时挟带12亿吨泥沙入海。

  后来经过治理,用掉大量黃河水,年入海水量降到百亿吨上下,流量小了,挟沙效率下降,年入海泥沙只有1亿多吨。

  通过小浪底水库人造洪峰调水调沙可以提高一点挟沙效率,但远远不够治理悬河危机。

  多出的泥沙不能淤在下游河床中加重悬河危机。

  后世的办法是淤在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水库中,作用最大的小浪底过去20年巳淤了三分之一以上。

  大明时期,荆江是多发洪灾地区。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

  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

  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

  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汪洋一片。

  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人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

  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

  明成化年间,1465—1470年,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

  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

  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