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千三百六十 新帝登基_东汉末年枭雄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使用。

  全国一致更改年号为兴元,再有不到一个时辰,延德十三年就要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兴元元年,延德纪年到此为止,再也不会出现。

  嗯,这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接着是新皇帝的登基宣言。

  宣言书上说新皇帝作为老皇帝的儿子,深知老皇帝治国辛苦,兢兢业业,以至于早生华发,疲累不堪。

  他不忍看到父亲疲劳过度而倒下,所以在父亲提出要禅让皇位的时候,他就哭着答应了。

  他虽然从父亲那边接过了皇位,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能、品行都远远不如父亲,对于治国理政的认知上也不能和父亲相提并论,所以对于一系列朝廷政策的执行,他就不做变更了。

  大家还是按照延德年间做事的方法来。

  原来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

  他决定效仿萧规曹随故事,郭鹏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是绝对正确的。

  关于行政、法制、农业、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关乎到国计民生,郭鹏治下非常妥善,没有出过问题,所以他会延续下去这些规矩,不做改变。

  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变动,变动其实非常微小。

  比如他长期担任河南尹,他的部下很多都在河南尹任职,所以他提拔他的部下陆议进入民政部任职,提拔他的部下卢毓进入财政部任职。

  然后允许这两人进入南书房,担任南书房侍读。

  接着又提拔部下曹真、关平两人进入禁军担任军职,就任许褚、典韦的副职。

  然后调动部下夏侯尚、夏侯衡、曹泰三人,他们三人被郭瑾安排到了卫军当中任职,担任中层军官职位。

  与此同时,又调任张昭的儿子张承、张休两人分别进入礼部和吏部。

  又调任辛毗的儿子辛敞进入内阁担任内阁阁员的职位。

  又把赵云的儿子赵广威调往云州,赵广武调往漠州,用战争培养两人。

  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是在郭鹏留下来的政府未做大规模调动的前提下,补缺补差进行的。

  郭瑾调动了很多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但是并未动摇郭鹏确定的朝廷的基本人员情况,只是把自己的亲信见缝插针,插到适合的地方。

  为了避免人家说闲话,还把赵云的两个儿子送到了边关去历练。

  这在群臣看来是一种很巧妙的做法。

  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在朝廷做事,但是不取代郭鹏定下的那些人选,只是在他们手底下做事,但是因为他们身为新皇帝的亲信、爪牙,必然会被特殊对待。

  有了他们,就等于在朝廷部门里有了新皇帝的眼睛,新皇帝可以知道朝廷在做什么,而且这样做也不用和老皇帝产生什么冲突,因为冲突本身也不存在。

  这个方法倒是让不少老臣对新皇帝有点另眼相待的意思。

  但是这似乎也体现出了新皇帝的权力并不完善,或者说新皇帝不愿意和老皇帝产生冲突的心理。

  新皇帝很尊敬、害怕老皇帝,所以不敢和老皇帝产生什么纠纷,于是选择了这种方法安插自己的亲信到朝廷里。

  似乎是要搁置争议似的。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