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 举国之力推一本期刊(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趁着这次机会,许秋也顺势了解了一下SCI期刊分区的方法。

  一直以来,关于SCI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ThomsonReuters公司(汤森路透)制定的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六月底更新;第二种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底更新。

  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划分依据有所不同。

  汤森路透每年会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JCR会对其中收录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统计,最终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

  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

  即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含50%)为Q2区,前50%-75%(含75%)为Q3区,75%之后的为Q4区。

  显然,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被均匀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分区中期刊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中科院分区参照了JCR分区,将JCR中统计到的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大类。

  然后,再将13大类期刊各自分为4个等级,即4个区。

  中科院分区的标准写法是阿拉伯数字的1、2、3、4区,但有时候也会被写作汉字的一、二、三、四区。

  中科院分区设计思路始于2000年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科研工作者评判一个期刊的好坏,几乎只看影响因子,觉得影响因子高就厉害。

  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不同学科的差异。

  比如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化学、工程技术这些偏应用的影响因子普遍偏高。

  分区的目的,就是让同一领域期刊进行内部PK。

  比如化学类的期刊和化学类的比较,物理、数学类的期刊和物理、数学类的比较,然后决出一个高下来。

  至于具体怎么划分,官方的表述是:

  中科院分区表选择学术影响力作为划分方式,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即3年平均影响因子(IF)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划分为4个区,使得“每个分区期刊影响力总和相同”。

  由于学科内期刊的3年IF的“偏态分布”,这使得“1区期刊数量极少”。

  为了保证期刊1区期刊数量,1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