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 化身“疯狗”(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机光伏领域在给材料命名的时候,如果出现材料原名+数字的形式,通常都是某种材料的原作者,为了命名简便才会使用的。

  比如学妹的H系列、J系列给体材料,很少有其他人代为命名的情况出现。

  当然,真的出现了也没什么,就是一个名称罢了。

  就算是同一个材料,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PCE10,不同课题组对其命名都不统一,除了常见的PTB7-TH外,还有PTB7-Th、PTB7-th、PBDTTT、PBDTTT-E-T等一系列名称。

  因此,名称并不重要,重要还是材料名称指代的分子结构。

  于是,许秋翻到第一张图片,看了眼分子结构,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分子怎么和我们开发的ITIC-Th这么像呢”。

  因为ITIC主链D单元上面有七个共轭稠环,两边A单元上还有两组四个共轭环,侧链也有四个,非常复杂。

  所以哪怕许秋是ITIC的开发者,也要多看几眼才能确认其分子结构基于ITIC,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仔细观察分子结构过后,许秋发现这ITIC2还真的就是ITIC-Th,分子结构一模一样,只是名称叫法不同罢了。

  再一看器件效率,只是勉勉强强的做到了10%,难怪只发了JMCA,效率不达标啊。

  然后,许秋翻到首页,看了眼作者和单位。

  好家伙,居然是老熟人,港大的严虎课题组,之前许秋“抢”了他们的PCE11,拿了一篇AM。

  现在不知道对方是故意过来撞结构的,还是无意的,就这一篇文章也说不准。

  毕竟,撞文章在科研圈里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尤其很多领域都是有固定套路的,分子结构的改良手段,来来回回就那么几种,多个人想到同一种改良手段导致分子结构重复,也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在一个行业里没有产生明显热点细分领域时,大课题组之间通常会形成默契,各自研究一个细分领域,不轻易变动,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大课题组之间撞车,导致重复劳动。

  反正,只要不是故意搞针对,撞文章都是可以接受的,各凭本事嘛。

  可如果故意针对,就比较恶心了。

  比如,我们瞅准你们要搞一个大文章,并猜到了对应的分子结构。

  考虑到大文章准备时间通常都比较久,半年、一年都很正常,那么我们可以快速出来一篇文章,和你们的分子结构一毛一样。

  然后性能做的可能不是很好,表征也不全,这都无所谓,就直接灌水发在SCI三区、四区上面,抢在你大文章投稿前快速发表出来。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你还真拿别人没太大的办法,因为无法证明别人剽窃了你的创意,况且也不一定就是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