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章 接手项目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事要向魏老师汇报一下。”陈婉清道。

  “效率只是从%提高到5%,有这么重要吗?”许秋不解。

  “嗯……对P3HT这个基准体系来说,5%就是一个门槛,”陈婉清解释道:

  “像我现在在写的这篇文章,其实新意不是很足,档次差不多在SCI二区到三区之间吧,但如果我有5%的效率,那么投二区的期刊,审稿人看到效率做的挺高,便有较大几率通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光电领域的衡量指标太少了,除了光电转换效率外,没有其他靠谱的比较方法。

  而且除了行业大佬外,大多数研究者都在灌水,那么怎么区分他们工作的优劣呢,比较效率的高低就是一个简单的手段。

  当然了,如果文章中有什么独特的观点、结论,那便不再讨论范围之内。

  现在科研工作者非常多,而且硕士、博士想要毕业,就必须要发文章。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完成开创性工作的实力和运气,因此只能灌水。

  大多数人所做工作的套路都差不多,因此当你在同一个领域内文献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快速阅读大量文献。

  只需要看看别人讲的故事是什么样子,注意点不要和他完全重复就好。”

  “这样啊,学术圈的潜规则还真多。”许秋道。

  “做科研有点像是抽卡游戏。

  卡池里面有SSR、SR、R、N等等卡片。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可能抽到N卡的几率超过90%,只有不到10%的几率可以抽到R卡,至于再往上的SR、SSR,概率低到可以忽略。

  关键在于,你不花费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去完成实验,根本不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卡。

  对于大佬来说,他们凭借自己对行业的独到理解,抽到SSR的概率或许能达到1%,但还是太低了。

  那么,他们就会找到其他人去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大课题组的模式,一个院士带几个长江,一个长江带几个杰青,一个杰青带几个博士、博后。”陈婉清道。

  “听起来大课题组的模式更好,那我们学校怎么大多数都是小课题组,为什么不抱团呢?”许秋问道。

  “这个和学校有关,能进我们魔都综合大学的,都是在某个领域内有所成就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不愿意轻易屈居人下。

  而合并成为大课题组就会有主次之别,所以大都是自己单干,最多找其他人合作,而不会轻易的合并成为大课题组。

  但对于稍差一些的大学,他们对于优秀的科研人才吸引力不足。

  他们可能会用一栋楼或大量科研经费为等代价,掏空整个院系的资源,挖来一个院士、长江,然后组建一个大课题组,合力公关一个方向。”

  …………

  两人来到魏老师的办公室。

  “怎么了,有什么事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