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七章 大尹山之围_季汉彰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时汉军在北,两万骑军已经全副武装地列在前阵,烈日之下,精甲熠熠生辉,军马安立不动,其军容肃穆严整,当真有如飞来巨山,而其后的汉军军势更是被前军完全遮挡,看不见后方的布置,唯有无穷无尽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这番雄伟场景,直压得来者喘不过气。

  而吴军在南,虽然早有列阵,可毕竟缘水而行,全军的阵列已经被拉成了一条长线,但他们极为谨慎,前行时在左翼列有车阵,右翼则靠着河岸,河岸上虽无大船,艨艟斗舰却接连不断,舟师绵延数里,可以随时接应陆上的吴军。这样的布置虽保守,却足以使汉军最常用的锤砧战术无用武之地,所以汉军也没有立刻发起攻击,而是等待吴军的动作,毕竟如今吴军才是进攻的那一方。

  孙权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汉军,他的幕僚们都,敌军阵型如此严密,又多骑兵,直接猛攻恐怕没有什么胜算,不如先分一精兵在前为饵,勾引其阵势变化,再派后军不迟,即使不利,也能后退再战。孙权心中本来就有几分犹豫,听到这个建议,立马就同意了,命令凌统率两千强弩手冲击汉军的前粒

  汉军的机动性远强过吴军,所以凌统没有做无谓的机动,而是沿着游水正面冲击汉军。随着动人心魄地进军战鼓擂起,汉军的前列开始松动,一列一列的人马出阵聚集,形成了一个不大不的方阵,他们沿河而动,一步一步地向前踏击,在两军庞大的阵容之前,就像是一块石头,义无反关砸入湖水之中,很快在汉军中惊起了一片涟漪。

  由于两军靠得很近,所以没过多久,前列的吴人已经进入了汉军的射箭范围。但汉军没有急于射箭,而是略微向两旁散开,想把吴军引入更深入的一个境地。但吴军却没有这个意图,他们站稳后,仍旧密集地靠在一起,而后用强弩对着汉军攒射,由于知道汉军多披有厚甲,所以吴军故意把弩箭压低了一些,专门瞄准马腹,一次放箭,便往往有数十匹马哀鸣着倒地,等到放过三轮箭后,他们方才继续向前。

  但汉军显然没有因为这几轮放箭而丧气,他们见事情不对,便通通下马结阵,前后数排都把长槊向前伸出。寒光闪闪的槊间一层层地举起,就像地里长出了无数铁制的荆棘,其中寒光茫茫,令人不寒而栗。

  到了两军终于短兵相接的一刻,汉军的督将们方才发出沙哑的吼声,持槊的汉兵都朝前力战,一下子冲杀到吴军几乎静止的阵型面前,疯狂地用长槊朝他们乱刺。趁此时机,后方排的汉军都搭箭拉弓,开始漫无目的朝远方抛射,很多中间的汉军则弯着腰,拿短刀从长槊下方发起进攻,直接杀入了吴军的行列之内。

  这时一场直接发生在血肉间的交锋。也是过去数十年间,东西两军间最直接的博弈,用意志检验意志,用死亡来逼退死亡。进攻的吴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法,双方的战线只维持了两刻,交战中的吴人便感受到了难言的恐惧,开始不自觉地被汉军挤压后退。哪怕凌统在其中不断督战,逼迫士卒向前,但在汉军的三重攻势面前,这些努力实在显得杯水车薪。很多人死去了,然后就有吴人开始后退,阵型的维持很快就趋近于无。

  孙权眼睁睁看着这一幕,这才意识到两军的差距到底大到了什么地步。连忙派人去接应凌统回来,而后心疼地对鲁肃:“游鱼岂可自己上岸呐,到时随便什么鸟都能欺负它们。”同时命令全军缓步后撤,把精锐都用来殿后,避免汉军大部靠近。

  但汉军也没有追击的意思,他们见吴人后退,只不断地发出哄笑之声,静静地远望罢了,而吴人则咬牙切齿,不敢上前。显然,只是短短地一次交锋,吴军大部就已经丧失了与汉军步战的勇气了。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