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四章耐波船型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雷击能力放在上个位面基本上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日本“岛风级”驱逐舰这种可以一次发射15枚610的“雷驱之王”肯定是没法比,但等今后换装了新型过氧化氢鱼雷之后,放在通用驱逐舰中依然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平。

  相比均衡且稳健的武器配置,新型驱逐舰的船型选择就显得颇为新颖和激进了。新驱逐舰的船底从中间向两侧有较大的横升角,使得整个船底呈V字型,船底和船舷连接的舭部不再是圆滑过渡,而是有了一个明显的折线。这种船型正是海伦娜利用后世船舶设计经验搞出来的深V尖舭船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在不大幅增加建造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改善船舶的耐波性和操纵性。这一船型在海伦娜的牵引下,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试验,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在军舰上实用的阶段了。

  先看耐波性,根据船舶工程师们水池实验的数据,新驱逐舰在采用了这种新船型之后,在25节航速、6级高海况条件下,甲板上浪概率减少了%,船体砰击概率减少了%,螺旋桨露出水面概率减少了%。在6级浪,航速28节的条件下,舰体的横腰幅度相比传统的平底圆舭船型减少了35%。除了优越的耐波之外,该船型的操纵性也比过去的常规船型更优秀,航行稳定性、回转稳定性、制动性都远远胜过常规船型。

  不过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深更大的湿表面积,这就导致船舶在水中的摩擦阻力随之增大,其结果就是采用深静水中的阻力明显高于圆舭船型,其中静水下的低速阻力比圆舭船型高了20%,静水下的高速阻力比圆舭船型高了4%。

  如果海伦娜是给意大利设计驱逐舰,大概率是不会采用这种船型的,毕竟地中海大部分时候都是风平浪静的。但德国可就不一样了,德国驱逐舰的作战地域可是风急浪高的北海,北海一年中有*********,有时候还会出现超过10米的巨浪!而且驱逐舰的体型又比较娇小,无法像大型舰船那样能依靠自己的庞大的排水量来对抗惊涛骇浪,在这种情况下深上的优越表现对于在北海活动的驱逐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遑论这一船型还能改善驱逐舰的操纵性,对于驱逐舰这种需要经常靠机动走位来吃饭的舰型来说也是大有好处的。

  至于静水阻力的增加,海伦娜表示完全不必在意。因为海伦娜知道,波浪会带来一个阻力增值,使得舰船无法达到理论上的静水航速。以英国“部族级”驱逐舰为例,其在静水下航速可达36节以上,但在高海况条件下就只能跑到节了。

  而深好的耐波性,这就使得其在波浪中的阻力增值比常规圆舭船要小20%-30%。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静水中阻力更大的深V尖舭船,在中高海况下,航行阻力反而更小!根据德国工程师们的测算,在北海上90%以上的日子里,深都小于常规圆舭船。况且海伦娜还能通过球鼻艏、圆角方尾和尾楔/板结合体来进一步降低航行阻力。

  总之在德国海军特定的作战环境下,在驱逐舰这个级别的舰艇上,深船型的压倒性优势。既然如此设计师们还有不选的理由吗?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