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五章鱼雷防护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挪回去;要是运气不好,战舰被一发鱼雷直接送入海底也是可能的。

  巡洋舰由于吨位太过拮据,防雷体系比较简单,无法完全抵挡威力巨大的鱼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如果战列舰、航空母舰这个级别的大型战舰也将中雷后的结局托付给虚无缥缈的运气,那可就说不过去了(虽然运气还是很重要)。于是加强鱼雷防护,争取御敌于核心舱之外就成了“不莱梅级”高速邮轮设计之初必然的要求。

  为了设计出防护能力突出的“鱼雷防御系统”,德国的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水下爆破实验,试验品缩比模型一直做到安装了部分防雷结构的退役商船,终于设计出了令人满意的水下防护体系。当然,其间也少不了海伦娜的手笔,海伦娜将上个位面中很多成功的设计经验融入了这一“鱼雷防御系统”的设计当中。事实上,“不莱梅级”的水下防雷设计思路已经非常接近上个位面冷战时期美国的大型航母了。

  虽然新型“鱼雷防御系统”在水下爆破试验中表现良好,但毕竟没有经历过工程应用。为了防止将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到今后新建的大型战舰上。高速邮轮“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就成了这个吃螃蟹的人。

  “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防雷体系一共分为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外层空舱,这一层空舱使用发泡橡胶进行填充,被称为膨胀舱。其作用是当鱼雷在船壳外爆炸时,给被炸穿的外层船壳留下足够的形变空间,并供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膨胀,使得冲击波的能量降低。

  第二道防线是液舱,这一层液舱内装载船舶航行所用的重油,被称为吸收舱。这道液舱的中间被一道由空心的波纹夹心板构成的隔层分开。其中外侧液舱称前液舱,其作用有两个:一是让鱼雷爆炸的破片和船壳破裂产生的二次破片在穿入液舱后能量衰减,防止破坏内层舱壁;二是通过将爆炸冲击波向内传导,让液舱中间的波纹夹心板产生形变再次吸收一部分能量。内侧液舱被称为后液舱,其主要作用是将波纹夹心板吸收后的剩余能量均匀地向内传递。

  第三道防线也是一层空舱,这一层空舱位于液舱后部的防御隔壁和水下主装甲之间,中间使用弹性支撑结构连接,被称为吸能舱。其主要作用在于当液舱后部隔壁无法抵挡冲击波的残余能量时,液舱后壁和主装甲之间的支撑结构会发生形变乃至溃缩,这就减少了冲击波能量传递到主装甲板上的机会。主装甲板除了抵挡残余能量外,兼具防止水中弹侵入核心舱的作用。

  第四道防线还是一层空舱,由主装甲后的一层防水纵壁构成,被称为过滤舱。由于主装甲带刚性较大,受到猛烈冲击可能因为形变而发生漏水,此时这道纵壁可以将漏水隔绝在核心舱之外。

  以上四道防线的总纵深可达7米左右,保守估计可以抵挡500千克鱼雷。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航空鱼雷在这一防护体系面前。都很难对“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号的核心舱室构成致命的威胁。另外,“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号的船底也采用了坚固的三层船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

  “不莱梅号”的处女航获得的空前成功给了德国海军以极大的信心。不过比较令人纳闷的是,当海军中不少人提出的建造更多的“不莱梅级”高速邮轮的建议时,一手促成“不莱梅级”建造的海伦娜却给出了反对的意见。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