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一章浪费吨位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麦”号为例,其核心区域的防护布置是这样的:舷侧主装甲带高度为米,厚度为320毫米,最下端逐渐削薄到170毫米,这条装甲带覆盖了长度约170米的核心舱。主装甲带下部和作为主水平装甲的穹甲相连接,穹甲两侧倾斜部分厚度为110毫米(倾角68度),中央水平部分厚度为80毫米。主装甲带的上方是上部装甲盒,由高2.*********和厚度为*********。

  这套装甲布置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空间利用率较低,由于“俾斯麦”级把穹甲当作主水平装甲,而穹甲的顶部只是略高于水线。这就导致了战舰中的所有重要设备都必须被压缩在这道低矮的穹甲之下,核心舱高度被拍扁的结果就是长度被拉长。“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核心舱长度超过170米,占全舰长度的70%左右,而其他条约型战舰的核心舱长度普遍占全舰长度的比重普遍在50%到60%之间。过长的核心舱给战舰的防护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装甲重量一定的情况下,核心舱的长度越长,单位长度的核心舱所能分配到的装甲重量就越少,而核心舱的防护强度又必然是以此为前提的。

  事实上,由于德国人在造舰时通过大量使用轻便的焊接工艺,并且让装甲板直接参与承力,让“沙恩霍斯特”级和“俾斯麦”级在舰体轻量化上做得相当出色,而舰体的轻量化又让德国人可以节约大量的结构分配给装甲。

  比如“俾斯麦”级不含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重量高达17256吨,占*********超过40%,相比之下与“俾斯麦”级标准排水量相当接近的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约41200吨)装甲重量只有13545吨,占标准排水量的比重是33%。然而“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比“维内托”级多出*********,核心舱的防护强度却是不如对手的,其原因就在于“俾斯麦”级的核心舱长度是170多米,而“维内托”级的核心舱长度是120多米……

  由于从“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这套装甲防护体系中,我们尚能看到一些早年“全面防护”的流风余韵,在“重点防护”大行其道的三十年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以至于后世的一些网友讥讽“沙恩霍斯特”级和“俾斯麦”级的防护是“一战设计”。平心而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沙恩霍斯特”级和“俾斯麦”级的防护布置思路相比一战时期建造的那些典型的“全面防护”的战舰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比如说,“俾斯麦”级战列舰上由*********露天甲板装甲构成的上部装甲盒,存在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弥补仅有*********不足,另一方面是抵挡或者削弱航空炸弹的破坏。这一点和早年的“全面防护”战舰为防止对手舰炮洗甲板而设置的次要装甲带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以说,上个位面的德国战舰设计师保守归保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长进,他们其实也在努力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只不过相比狂飙突进的其他国家,他们的步子迈得太过谨慎了。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十几年没造过大型战舰,力求稳妥也算比较正常的选择。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