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章固若金汤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穿甲弹,尤其是硬被帽穿甲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出现后“盾比矛强”的局面,但是矛和盾总是在你来我往的竞争中不断进步的。面对硬被帽穿甲弹这柄更加锐利的矛,盾的一方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在我们伟大的意大利舰船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手中,剥被帽体系诞生了!

  剥被帽体系的大体思路是这样的:既然被帽对穿甲过程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在穿甲弹接触主装甲时,先把你的被帽敲掉,没有了被帽的穿甲弹就像一只没了牙齿的老虎,面对大厚度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只能望洋兴叹!具体做法是在主装甲外设置一块厚度较薄但足以破坏穿甲弹被帽的装甲板,在这块较薄的装甲板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

  以前面提到的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为例,其垂直主装甲的布置是外层是剥被帽装甲,厚度30mm,主装甲内凹(为了在剥被帽装甲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厚度为100mm。后来意大利人觉得让被剥被帽装甲破坏的被帽自然脱落需要留出的空间比较大,浪费了空间,而且内凹的主装甲也不易加工和安装,于是在维内托级战列舰上这个设计进一步完善:外层是70,之后是250(只需要原来几分之一的距离就能让被帽完全剥离),再后面才是280装甲。

  海伦娜提出的垂直主装甲防护体系基本上借用了这一套思路:外层是30,后面是200,内层是130甲(从水下0.*********),主装甲垂直高度达米,完整地包裹着整个弹药库和动力舱,并且向海平面方向倾斜*********。

  3.*********延伸到舰底的水下防护体系,高度米,材质从表面硬化装甲换成了高弹性钢,厚度从90mm。主水平装甲厚度为80mm,同样覆盖整个弹药舱和动力舱并和垂直主装甲连接,构成完整的装甲盒体。装甲盒两端以105闭,再通过*********大舱。

  炮塔正面为倾斜45度的185,炮塔侧面、后部和顶部均为厚度为105,炮塔座圈侧面厚210mm,前后厚105mm。

  指挥塔侧面装甲厚185mm,倾斜12度,顶部厚80mm。传动轴用半环形装甲套筒保护,套筒侧面厚210mm,顶部厚80mm。舵室用独立装甲盒保护,侧面185,顶部厚80mm。

  如果大家对以上数据缺乏概念,那么可以再说形象一点,这条排水量只有*********可以在*********位面中德国希佩尔级重巡洋舰SKC/34(L60)型203射!水平装甲可以在*********摩级!而这两者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