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39章 走进中国的浪漫时代_大时代之198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与时间》……”

  记者胡发云说,“想起80年代中后期,我去北京,朋友一见面就向我推荐这一套书,于是到几家书店搜寻,得到的第一本我至今还记得――《增长的极限》,其后又陆续找到一些,《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富饶的贫困》、《画布上的创造》等等……书是32k的,比现在的书籍要窄一点,有好几种封面,有黑白两色的,也有其他素色的。它的简朴,恰恰透出了一种自信和大气。可以说,这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书。这套书的一部分,至今在我的书柜中,与现今那些阔大华丽的印刷物相比,它依然熠熠生辉!”

  作家李陀说:“1980年代一个特征,就是人人都有激情。什么激情呢,不是一般的激情,是继往开来的激情,人人都有这么一个抱负。”“1980年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激情,觉得既然自己己经解放了,那就有必要回头看自己经历的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往前看,看历史又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做什么,可能做什么,马上做什么。”

  面对李陀的说法,学者甘阳却嗤之以鼻:“1980年代的“文化热”在今天的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文化’是什么?这虚无漂缴的东西有什么可讨论的?不以经济为中心,却以文化为中心,足见1980年代的人是多么地迂腐、可笑、不现代!”

  学者吴冠军也说:“当下知识分子们想象性地进入“1980年代”这片幻想性空间,不过是带着“诗意”带着“自信”地展示着他们**的幻觉性满足。”

  后世知名近代历史研究学者杨胜光则将官方的说辞拿了出来:“走向未来丛书”最终出版了100种,虽然完成了原计划100种的目标,但因1986年后期出版的一些书,都程度不同地塞进了他们(指少数编辑者)的私货,特别是1987年以后,有少数图书成了他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阵地,被暂时叫停,以后未再继续。

  “没错,据当时的《出版参考》报道,经有关单位评估,在这100种书中,观点正确、质量好的也有13多种,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的36种,无严重倾向问题但属于无分析批判地加以引进的30种,严重问题的有21种。”

  对杨胜光的说法,同样是近代历史专家的吴岂可很是赞同。不过面对着镜头的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似得,低声嘀咕了几声,“或者这就是戈文先生在1986年和三联书店的龙绍编辑割袍决裂的原因吧!可惜了他后来那几年……”

  这期节目的最后,无论站在什么立场,不论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所有接受采访的学者、专家都对一个观点达成了一致。

  过去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共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启蒙思潮,而上世纪80年代达到新高峰,那是个“中国的浪漫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始终无法超越80年代,是因为那个光辉岁月,给了我们最初的熏陶和打磨。那些被发配流放和无视的长辈,都活在那时。他们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遗训,使得我们不再蒙昧于天良。而今,那一代已经凋谢殆尽,而我们毕竟不像某人一样能够心怀赤子,所以不论我们在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那样的**。

  而他也仅仅是一个而已。

  (未完待续。)

  ps:补昨天,不对,是前天的那一章。

  从晚上七点钟开始码字,到现在1点16,一共用了6个小时,码了不到七千字,就这还是比较顺的情况。

  我就是这么废材,小说从来都是靠时间磨出来的,泪。

  看在这么辛苦的份上,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正版!

  有订阅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啊!

  请收藏:https://m.bi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